中建民筑的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07-25   来源:网络   阅读:1088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人口、车辆的增长,加剧了城市热岛现象,导致城市的环境恶化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要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持续推动实施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制定达峰专项方案。建筑作为四大重点节能减排领域之一,其耗能和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在城镇化过程中。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有关数据,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51.3%),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亿吨标准煤当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6.5%)。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绿化,而是指人类为了应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建筑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希望在居住的更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这是“绿色建筑”的起源。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

中国的绿色建筑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国一直推广的是建筑节能的概念,到2005年左右,绿色建筑概念被引入我国并广泛传播。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给出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个概念一直沿用至今。这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建筑包括从材料与构件生产、 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输、运行与维护直到拆除与处理(废弃、再循环和再利用等)的全循环过程。与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各个环节都会融入绿色的理念,是集绿色建筑研发、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建筑运营、建筑废弃物报废回收为一体的闭口循环建筑产业链环。

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建民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该体系从选址、材料、节能、节水、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评价,其特点是强调设计过程中的节能控制。2006年和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等等,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建筑用能结构逐步优化,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中建民筑致力推行“十四五”时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9项重点任务——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加强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实施建筑电气化工程、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进区域建筑能源协同、推动绿色城市建设。

平面绿化用地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发展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装配式建筑、区域建筑能效提升等项目落地实施,全面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势在必行。科学绿化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是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